当前位置: > 网络营销

知识付费——为有价值的内容买单

时间:2020-10-7 18:38:37 来源:名言网 

时间碎片化,导致学习也变得碎片化。自2015年开始, 得到、喜马拉雅、蜻蜓FM等机构纷纷推出电子书、音频、直播课程等产品,知识付费市场呈现爆发态势。

知识付费是16年下半年借助现象级产品分答,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的一个「新物种」。行业里对它的判断整体处于唱衰的状态。知识付费与以往的娱乐内容消费有着本质区别,娱乐就是娱乐,即时评价为主。而知识付费则重在有用没用,这是一个长期效用评价。

图片来源:优企客整合营销

前不久中老年歌手周杰伦一首新歌卖3元,发布平台一度崩溃,一小时吸金将近千万元。想安安静静在手机视频APP追个剧,看部电影,如今不充个会员也不得安生。少时厌恶电视台丧心病狂地在电视剧当中插播广告,有了视频软件后一度以为今后不用再受这个气,没想到后来这些平台有过之而无不及,吃相更难看。至于游戏付费,更是没有上限。可见从早期网络游戏、影视、音乐等需要付费的纯娱乐性内容,到如今的知识付费,逻辑还是可以说得通。得到APP的听书会员365元,订阅专栏199元都可以包年,也似乎不能算多贵,都是一二线城市一个成年人冲动的那一瞬间可以掏出的数额。其中订阅数较多的专栏已经超过20万,平台分成可想而知。

图片来源:优企客整合营销

从市场看,头部集中度高,长尾玩家分散,竞争红海

知识付费市场容量在扩张,据imedia Research资料显示:2018年知识付费客户经营规模约为2.94亿人,而在2016、2017年各自为0.93亿、1.88亿。

在200亿这个不大不小的产业规模里,行业玩家已经有了清晰的生态站位:

以喜马拉雅、得到为代表的头部、腰部近10家公司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2017年各家年收入均过亿。其余的众多长尾参与者一起瓜分剩余市场份额,平均年收入预估在百万至千万不等,分一杯不大不小的羹。

2016年第一届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举办,12月3日当日总销售总额5088万;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销售总额1.96亿;2018年123知识狂欢节销售4.35亿。

图片来源:优企客整合营销

同时,用户规模的逐年增长,很大程度上由于新增用户规模(下沉市场)在扩大,从完课率、复购率、留存等指标看,整个市场的老用户规模(或许)是在萎缩的。

不少玩家只是想借着知识付费的红利来收割一笔(内容低质、讲师山寨),然后闪离,也并没有想做所谓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

因此,身在知识付费长尾词生态位的企业或是个人,会常常陷入不断的自我矛盾:我该花时间打磨内容,还是差不多就推向市场?该避免各种经营套路做好流量营销,还是运营好品牌和口碑?

都在说转型,知识+服务可能是(不唯一的)解决方案

知识付费不是刚需,也不高频,只能满足特定用户特定场景的需求。

历经了四年的探求、认证,也许如今抨击知识付费还为时尚早,但拆分市场、商品、客户(要求)等诸多因素,你不得不说,仿佛单就 「知识付费」而言可能没有过多新兴机遇了。

图片来源:优企客整合营销

知识付费市场的扩大,消费者知识付费习惯的养成,倒并不是矛盾的关键点。以往的纯娱乐性付费抖音小店怎么开通内容是快节奏工作下的用户娱乐性解压诉求,而知识付费业态的兴起则击中了各种焦虑裹挟下的用户七寸。有咨询机构给出的预期知识付费人数统计数据相当乐观。但知识付费与以往的娱乐内容消费有着本质区别,娱乐就是娱乐,好玩就行,即时评价为主。而知识付费则重在有用没用,这是一个长期效用评价,毫无所得浪费钱不说,时间成本沉没了。但与此同时,知识付费多对应的是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这与知识学习过程颇为矛盾,也让一个完美的长期效用评价几乎成为不可能。

只要人们需要获取知识,一定会产生知识付费现象。网络只是传播知识和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现有保护著作权以及调整市场交易的法律完全可以适用。

总结:不难想象,当5G时代来临,技术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是无穷的,风口来了又去,保持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保持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嗅觉,是迎接新时代的最佳方式。此外,当前知识付费平台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付费用户群体还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特定人群,如何逐步下沉到更多普通城市与其他客群,譬如母婴人群、儿童、青少年、老人、专业内部人群;付费内容题材偏知识产品服务类型,是否有可能走向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付费平台的盈利模式能否突破知识付费单一模式的限制,惠及更多中低收入人群,其实都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