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一般指通过提升用户粘性,并以口碑营销的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经济运作模式,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并重的特点。微博粉丝通是基于微博的海量用户,把企业信息广泛传递给粉丝和潜在粉丝的营销产品,它会根据用户属性和社交关系将信息精准的投放给目标人群,同时粉丝通也具有普通微博的全部功能,如转发、评论、收藏。早在2008年,美国网络文化观察家凯文凯利就提出一个理论一千铁杆粉丝,即: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抛开这个理论的语境不谈,它的存在至少证明了国外对粉丝能量的前瞻性。
虽然今年国内粉丝经济的大旗被高高举起,但实际上,中国市场对粉丝能量的关注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与成熟的美日韩粉丝经济体系相比,中国粉丝经济的潜力还远远未被挖掘。
粉丝经济哪里来?
在中国,由粉丝行为带来经济效益的情况并不鲜见:远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题字助老妪卖扇,近到民国时期画报女郎推荐商品引人争相购买,中国人的粉丝崇拜事业在粉丝二字尚未出现之时就已潜滋暗长。但是,网络广告优势我们今天讨论的粉丝经济,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是舶来品。
中国的偶像市场觉醒得非常之晚。1978年,亚洲偶像产业的鼻祖日本Johnnys事务所成立,并逐渐培养出一条成熟的粉丝经济链条:会员费+粉丝衍生消费+大众娱乐;1989年,韩国粉丝经济大佬S.M.娱乐公司成立,不仅发扬了Johnnys事务所的偶像培养体系、形成了规范的练习生制度,还发展出了独特的应援文化。反观中国,直到1979年才开始播放第一条电视广告,更遑论什么偶像、粉丝产业。
而中国第一位广告代言人,则出现在1990年是在电视广告出现的十一年后。当时,老艺术家李默然先生为公益事业代言三九胃泰,开启了中国明星担当广告代言人的先河,却引来一片骂声观众们难以接受、也难以容忍这种明星商业化的行为由此可以见得中国偶像市场起步之晚、空白之大、基础之薄弱。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也在发生转变,大众对明星广告代言的容忍度越来越高。但是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星们在拍戏之外的经济价值仿佛也就止步于广告代言。直到2003年开始,《快乐男声》《超级女声》(以下简称快男超女)出现,市场才发现新的掘金点让粉丝创造偶像/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