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和陈欧的骂战让原本就炙手可热的共享充电宝再次吸引了无数迷妹的眼球。继共享单车后,共享充电宝成了当下互联网界吸睛又吸金的创业概念。
根据清博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关于共享充电宝的舆情随着骂战而持续走高,而舆情总体以正面为主。
共享充电宝的舆情走势
注:数据来源于清博舆情
共享充电宝的情感属性
注:数据来源于清博舆情
而根据IT桔子的数据显示,这个概念除了吸睛,更是吸金,上亿元甚至数亿元的投资不在少数,其中畅充科技更是在天使轮便获得了来自巨人资本的1亿元人民币投资。吸金力之强,羡煞旁人。
资料来源:网络,清博舆情
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充电宝,其背后共同的逻辑是共享经济。
经济的本质在于供给满足需求,而共享经济,即有限的优质资源通过共享而满足更为广泛的需求,其实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类对于共享有限资源的追求从未停止,例如雨天里和好友共撑一把伞。而互联网,让这种共享无限放大。共享经济的奥义在于:享有,但不必拥有。
性和爱也被共享?
其实,互联网之下,被放大的共享又何止是单车和充电宝?我们的情感和欲望也正在被共享!互联网+时代,人类最隐秘的欲望被商业化的互联网工具充分调动和激发,原本羞于上台面的一夜情被漫无边际的虚拟世界的杠杆充分放大,继而演化为了时下的流行词约炮。
交友平台陌陌的年报显示,2016年12月,该平台的月活跃用户高达8110万,并且进一步提升的趋势强劲,而公司的年营收更是以超过300%的速度递增。
资料来源:陌陌科技年报,清博舆情
8110万,这意味着全中国有近6%的男女正在这个平台上提供供给和满足需求,如果扣除2.2亿60岁以上老人,以及2.3亿0-14岁儿童的基数,这个群体占整个成年人群体的比重超过8.5%,毋庸置疑,这个群体中包含了不在少数的已婚人士。
上述数据仅仅只是陌陌一家平台。而网络盛传的社交神器更是不下十家,这其中还不包括qq、微信这样的传统即时通信工具,这些平台在巨大的市场驱使下备受资本青睐。很难想象所有的这些平台用户数加总将覆盖多大的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网络,清博舆情
互联网不只是催化了行为本身,这个社会关于性与爱的观念亦在悄悄地被网络改变。根据清博舆情监测系统,网民对约炮一词的中性和正面情绪高达61.60%,而在年轻人使用更多的微信端,非负面舆情更是高达72.93%!
这个数据完全颠覆了我们对这个儒释道三家交汇的传统东方国度的认识,要知道就在八九十年代,婚外做那点事的男女,通常会被冠以流氓,被推上道德的审判台。
约炮的总体情感属性
注:数据来源于清博舆情
约炮的微信情感属性
注:数据来源于清博舆情
罗胖曾在《罗辑思维》中指出,互联网正在使传统的点与点的协作模式演化为点与面的协作,或许不管你愿不愿意,时下,人们社交的深广超出了想象。
互联网时代的爱情模式猜想
共享经济之下,优质供给在线上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切割而被充分利用,价值得以充分放大,甚至被IP化,而需求亦不会再像传统社会那样退而求其次。
举个例子,著名大学附属医院的教授将不再受制于门诊安排的限制,可以在空闲时间段通过互联网为分布在地球任何角落的患者问诊看片,而患者不必再像前互联网时代那样受制于时间空间的限制,退而求其次的求诊于乡村医生,他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患者一起共享到著名教授的诊疗资源。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由于需求的选择,原本属于乡村医生的价值会向教授们集中,其结果就是:前者最终被淘汰,而后者的价值得以膨胀。
医疗行业如此,互联网之下,教育行业、咨讯行业、工程设计行业抑或如此,同样也许,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还有婚姻。
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一样,互联网下的后现代的人似乎正朝着享有,但不必拥有的方向发展,优质的的个体成了稀缺的资源供给,其效用被互联网杠杆式放大,时间和空间被共享充分切割,需求方通过金钱、优质肉体或是其他资源与之交换。
西南证券不久前的一份研报中指出,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分析师指出,造成单身人口越来越多的原因有3个,包括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择偶经济要求提高等。
不过上述分析漏掉了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对传统婚姻模式的颠覆毕竟,在共享模式下,有资源的犯不着被婚姻的紧箍咒套牢,而没资源的斗音,则可能和爱情无缘这便是学界近年的热词婚姻挤压。
婚姻挤压的现象被互联网加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逐年递增,不过目前尚未出现广泛认可的治病良方。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清博舆情
共享之下还有童话般的爱情吗?
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竖立在蛇口的那个著名牌匾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效益曾是这个社会的最稀缺品,而今,连情感都变得那么高效。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现代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互联网的确使得一部分人的肉体、金钱在后现代的男女交往中发挥了效益。可我们数千年来于婚姻,于爱情那份最纯真的美好都去哪儿了?
很难想象20年后,通过共享解决情感的男女们还能理解《天仙配》中那份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平淡吗?还能读懂《诗经》中那份在水一方的美好吗?还能面对《一公升的眼泪》而泪水满襟地理解他们八零后、九零后前辈们对于童话般爱情的渴望吗?
在这样一个强调包容和多元的社会里,对于他人私域的选择我们应报以理解,不过躁动之下,我们似乎更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那个古老的不能再古老的问题: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