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络营销

原生广告的定义与展现形式

时间:2020-10-7 18:32:10 来源:名言网 

原生广告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从用户角度出发,其形式、风格、设计与展示平台相一致的广告,广义的原生广告还包括广告内容、涵义与展示平台或使用场景充分融合的广告。常见的信息流广告,搜索广告,都属于原生广告的范畴。

定义来源:《易观国际-2016中国原生广告应用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当前,对于原生广告的定义,或者说期望,集中于以下几点:

广告展现形式与平台的常规形态融为一体;内容上强调价值性及个性化展现;广告展现时机、场景切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也正是基于以上特点,原生广告受到广告主,媒体方的青睐,实现迅猛发展。

过去3年中国信息流广告市场规模保持80%+的增长,预计2019年突破1400亿,市场份额达22.5%;在欧洲,2015至2020原生广告市场规模预估增长156%,占欧洲展示广告份额56%。

数据来源:艾瑞报告;雅虎Enders Analysis《原生广告2020年市场规模预估》

虽说发展即合理,但合理之外也存非议。和很多舶来品一样,原生广告在复杂的中国土壤上,长出了几株畸形的花。

挂原生广告的羊头,卖硬广的狗肉。打开主流新闻资讯APP,多刷新几下,五花八门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很多广告,除了样式上,改为一图或三图搭载文案,本质上和以前的插屏,横幅广告没有区分。文案夸张煽动,图片诱惑点击,整体外观非常突兀,对用户的顺畅阅读伤害较大。

这背后是广告主追求KPI的考量。用户在移动端的阅读是快速碎片化的,注意力在每条新闻标题、广告提留的时长极其有限,当广告真的和原生新闻融为一体,被用户忽略的几率也增大。而广告主或代理商的广告投放,肯定是追求效果化,从广告转化漏斗看,先把点击率提高,算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因此,在文案中增加吸引关键词,选择诱惑性大的广告素材,似乎也无可厚非。

你可能会说,朋友圈的广告就没这么low。这恰巧是问题的另一面:媒体商业化收益及用户体验的平衡。当广ugc是什么告变现只是补充性的商业化手段,媒体当然有底气,去偏重用户体验,严格限制广告投放数量,对广告质量也提出高要求,原生广告就真的很原生,耐看、有趣、互动性强,广告主,媒体,用户多方共赢。可当公司营收极大依赖广告,特别是中小媒体,天平可能就倾向于商业化收益了。能上的广告都上,白天不能上的,那就半夜再上。先赚钱活下来,再谈节操,也无可厚非。

如果说形式原生是原生广告的初级阶段,那么内容的价值性及个性化展现,则是更高的层次。

一些媒体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如爱奇艺在《老九门》中的创意广告贴片,使用原景、原角色、原情节,拍摄广告短片,既能借势明星知名度,也能让品牌理念融入剧情,提升接受度。

但是高质量内容,需要更多的精力、预算投入,《火星情报局》赞助品牌之一的清扬副总监就曾表示:和火星的合作我们仅仅把20%精力放在传统广告营销上,将80%的精力放在内容上,使品牌和节目达到灵魂深处的契合。这自然不是普通广告主能承担的玩法,每条广告都是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目前还仅是美好的期盼。

当然,广告对用户的价值,并不一定体现为内容的高大上,如果广告能实现个性化的推荐,也能实现需求及信息、服务的匹配,让用户受益。

比如,给缺钱的用户,推送小额贷款APP;给买了新房的用户,推送装修广告。这样可以化广告价值,也是很多广告平台力推的卖点:个性化推荐。当然这也仅是美好的期盼。

在判断用户需求前,需要积累海量的用户自然属性、行为数据,赋予用户各种标签,其次通过数据挖掘和精准匹配,推荐高关联性的原生广告。数据和技术是很高的门槛,很多媒体方(特别是非社交平台),数据积累不足,账户体系也没有打通,以至于连基本的性别、年龄属性都无法准确定向,何况个性化推荐。

此外,纯粹个性化推荐,意味着广告曝光量的大幅减少,因为很多产品的目标人群是小众的,又有多少媒体愿意承受这样的损失。因此,目前广告还是粗放式、撒网式展现,先保证曝光量。就如贴吧里这则雅思广告,在林肯吧、杰伦吧都有看到,从百度林肯公园的人群属性看,30岁以上人群占了79%,而雅思学习的目标人群,应该是20岁左右。这样展现的广告效果可想而知。

至于场景原生,我直接觉得是个伪命题了。

是不是,每个需求的触发,都有一个特定的场景呢?你在怎样的场景下,会想找个男/女朋友呢?是在花好月圆日、还是夜深人静时?怎样的场景,会让你想看一本书、想买一辆车、想去大保健?这些中低频的需求产生的场景是模糊的,又如何根据场景触发广告的推送呢?

而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也是有营销的诉求的。打法是投放更多的品牌广告,在用户心智中建立起品牌形象,以便用户产生需求时,能第一顺位选择自己的品牌。如果品牌有线上转化路径,比如电商购买,注册会员等,会通过多渠道的效果广告,去触达目标群体,通过素材的沟通,激起用户的需求从而实现转化。总之,采用更加主动的策略去创造场景,而不是根据场景去营销。

另外,即使针对有具体场景的需求,比如打车,叫外卖,又有多少平台,可以做到多场景的覆盖,从而满足营销的需要呢?目前估计只有腾讯、阿里和小米。

腾讯的产品矩阵实在太丰富了,覆盖社交、资讯、娱乐等场景,而且通过微信/QQ两大身份标识,能追踪到用户在各产品中的行为,得到丰富精准的用户画像。阿里和腾讯类似,社交稍弱,但有金融和电商场景;小米优势是通过手机、手环、电视等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场景串联。也只有他们仨,提出了明确的,基于场景的营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