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络营销

什么是数据驱动的互联网营销

时间:2020-10-7 18:24:18 来源:名言网 

从狭义上来讲,关于互联网营销这件事儿,似乎逃脱不了这两个范畴:把目标用户拉过来,让他们产生转化。当然,由此也就会引发出如下的思考:

一、把目标用户拉过来

1、目标用户在哪?

门户网站,EDM,搜索引擎,社交平台,新媒体,自媒体,信息流,PC端,移动端,毋庸赘言,这些名词已经告诉了大家目标用户聚集地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不多说,上张宋星老师的图大家自己感受下:

2、通过哪种方式拉出来,拉到哪?

显然,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环节。通过SMS、DSP、PMP、RTB、SEM、SEO、Feeds、ASO等引流到网站(PC站、移动站),APP等上去。身为一个SEOer,值得庆幸的是,搜索引擎依旧占据着市场份额的大头(SEM说,这是我的功劳!),感到一丝凄凉的是,后起之秀们正在蚕食着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但,这就是现实。这些事情,很复杂,但可以交给一堆苦逼的乙方们去做。甲方粑粑们,把你们宝贵的时间留出来做更重要的事情,把这些脏活累活请安心的交给我们(滑稽脸)。

二、让他们产生转化

1、拉过来的是否有水分?

这个问题,你咋回答?嗯,我想了想,似乎更改为怎么判断有没有水分更合适。当然,判断的前提得有一个流量统计工具,然后得知道每个渠道来了多少量。首推GA。GA有着免费、可以多维度细分、通过添加link tag的形式区分各渠道流量的优势,当然,有一个小问题就是,你需要科学上网。辨别流量是否有水分,正常的思考过程可能是这样的:我发现了这个渠道的转化忽然变差,猜测可能是流量的问题;然后我去细分各个维度的指标(比如这个渠道带来流量的地域分布、访问时间节点、浏览器类型、Engagement三兄弟等)发现了异常,然后再看用户在页面上的热力图观察下用户点击浏览行为去判定去伪存真。

2、拉过来的人是不是产生了转化?

我在这个渠道投了钱,肯定要看有没有转化,然后决定要不要继续在这个上面加大或缩减投入。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投一段时间,看ABCD四个渠道哪个转化好,A好B差就给A增加投入,缩减B。真的是这样吗?直觉判断下,好像是?还是不是?显然,一个转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营销上,也有着渠道配合的概念。我在A和B上都看到了你,C上找到了你,通过D产生了转化,肯定不能把功劳都cpv记在D上。

3、可以做哪些事情让用户更好的转化?

显然,用户是先到落地页上浏览信息,然后通过网站或App预定的转化路径产生转化。通过数据去修正这两块的问题,自然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产生转化。关于落地页,一个有限时优惠显示(时间在一秒秒缩减的)的更容易产生转化;一个有很多人买过而且好评如潮的更容易产生转化;一个权威的平台更容易产生转化;一个无风险即便有风险也可以解决的平台更容易产生转化;一个主次分明,简单易用的页面更容易产生转化。简言之:紧迫性、从众、权威、安全、简单易用,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关于转化路径,是一个漏斗,分析好每一步的环节的流失并解决相当于制造了更大的概率去产生转化。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可以去做的事情,如果我的网站上一天来了50个咨询,我通过这50个人在网站上的一些浏览行为判断出他们成单概率的大小,然后再去分配合适的人去跟进,也许会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