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励志名言

话别说满,事别做绝

时间:2019-2-28 15:47:14 来源:名言网 

  做人万不可把话说满,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如果一下奔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掉头就不容易,只有留下一些余地才行。
  集做人处世之经验的《菜根谭》中有一句这样的话: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留人宽绰,于己宽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处世秘诀。
  生活中,不说过头的话,不把事做绝,就是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生活中喜欢把话说满的人很常见,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信心满满,动辄打包票说一切包在自己身上;要么就赌咒起誓,说肯定没问题。听的人以为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的,可事后却往往失望地发现不过是牛皮而已。
  话不说满,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让自己有机会回旋,不至于被逼得太紧。试想一下,如果你事先跟人家拍着胸脯说好的事情,最后又没有完成,人家从此可能就对你有了不好的看法,或许还因为过于信赖你而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呢。
  某公司新研发了一个项目,老板将此事交给了下属李杰,问他:有没有问题?李杰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保证3天完成!过了三天,李杰这方面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给他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但对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经开始反感。
  这就是说话太满的危害,要知道杯子留有空间,是为了轻轻晃动时不会把液体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是为了不会因轻微的挤压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是为了防止例外发生而让自己下不了台。我们都讨厌空话大话连篇的人,吹得天花乱坠,实际行动却不见几分,难免让人觉得你华而不实,难以信任。
  话不能说满,而做事则是不能把事做绝。自古以来,给人留余地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周易》中有句话: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至行不可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有一句佛偈也说:凡是不可太尽。人与人相处时,给人留下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下余地。
  韩国北部的乡村路边有很多柿子园,每到深秋时节,处处可见农民采摘柿子的身影,采摘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却被留在了树上,这些留在树上的柿子,成为一道特有的景,这些柿子又大又红,不摘来享用岂不太可惜?据当地的果农表示,不管柿子长得多么诱人,也不会全部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柿子留给喜鹊吃?原来,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在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使得那年的柿子几乎绝产。从此以后,每到收成季节,果农都会留下一些柿子,吸引喜鹊来这里过冬,喜鹊仿佛也知恩图报,到了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
  多么神奇的平衡法则啊!其实,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
  人们常说:过头话不可讲,过头事不可做。做人万不可把话说满,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如果一下奔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掉头就不容易,只有留下一些余地才行。为什么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能游刃有余,八面玲珑,而有的人却常常被动,进退维谷。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无疑与他们是否在应酬中善不善于给别人留余地有密切关系。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看似平时温文尔雅或者柔弱的人,如果真的被点了死穴,那就会变成凶猛的野兽,闯出一条血路来。事情不要做绝,就是避免点中别人的死穴,不要把人往绝路上逼。放人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一条退路呢。
  话不说满,事不做绝,其实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这是一种温和的处世方式。不说大话,避免给别人带来压力,也避免遭致厌恶;事不做绝,给别人一条生路的同时,也给自己积下了福德。这个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奇妙的轮回,一时的得意,总要由以后的失意来偿还;一时的猖狂,也总会由以后的报应来弥补。说话做事都留余地,才是保护自己的好办法。当你学会了给别人留有余地,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退路,让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进退自如。